(一)培养目标
立足高原,面向全国,紧扣青海生态立省战略及国家公园省建设需要,以满足区域林业生态建设和高原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需要为目标,形成高原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林业生态环境工程、特色经济林栽培与利用、自然保护地管理4个稳定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备扎实的林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将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在林业创新创业活动中付诸实践,在林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生产、技术推广和管理的能力,熟练运用现代林业技术,适应高原林业及生态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林业专门人才。
(二)师资队伍
1. 师资规模
威尼斯金沙欢乐娱人城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点有与林业行业共同建设的专业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71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行业教师、导师33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教师11人(占比28.9%),副高级教师15人(占比39.5%),中级职称12人(占比31.6%);行业教师、导师均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职称结构良好。
2. 师资结构
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的教师24人,占比63.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人,占比63.2%。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14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12人,占比85.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占比78.6%。校内导师2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2人,占比50%。校外导师27人均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林业硕士学位点的所有导师都参加过技术革新与推广、技术咨询服务、项目研发、新品种培育等林业行业一线实践活动。
(三)科学研究
1. 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近五年,林业学位点专任导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总经费542.33万;国家和省级平台建设经费4项,总经费586万;省部级项目37项,总经费4065万元。主持其他推广类项目16项,到账总经费804.95万元。科研项目总经费(实际到校经费)为5998.28万元,专任导师人均到账经费为49.99万元/年。
近五年,本学位点专任教师获得青海省科学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7项,牵头或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2项,取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7项,审定林木良种3个。此外,本学位点专任导师在《林业科学》、《生态学报》等专业核心期刊及SCI期刊发表论文144篇,人均1.2篇/年。
项目研发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在青海高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成果转化金额达113.28万元,为青海省林业科技推广及区域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四)教学实践
1.课程设置
本专业学制为3年。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前,应修最低学分为32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 学分,必修环节总学分4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2学分(7门)、专业基础课6学分(3门)、专业必修课4 学分(2门),非学位课6学分。以上课程的开设,使研究生进一步提升林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达到能够胜任相关领域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培养目标。
2.教学案例库建设
威尼斯金沙欢乐娱人城林业硕士学位点课程教师积极申报威尼斯金沙欢乐娱人城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建设项目都涉及到了教学案例。其中《自然保护区管理》和《荒漠化防治工程》2门研究生课程被列为威尼斯金沙欢乐娱人城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这2门课程都建立了校级课程案例库,案例库建设取得较好进展。《森林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等课程的部分内容积累了较好的案例库,建立了院级的案例教学库,案例教学效果好。
3.联合培养基地
目前林业学位点有15个联合培养基地,其中,3个国家级实践基地(青海高原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贵南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和青海大渡河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3个省级实践基地(枸杞产业技术研发基地、贵德核桃良种繁育及标准化栽培基地、西宁南山树种多样性研究基地)和9个校级实践基地(互助北山林场研究生实践基地、西宁市南山公园研究生实践基地、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生实践基地、青海省林木良种繁育示范中心研究生实践基地、青海省林木种苗总站研究生实践基地、北川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生实践基地、青海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研究生实践基地、青海互助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研究生实践基地),以上实践基地相对稳定、特色突出、针对性强,能够满足林业硕士专业实践训练所需的硬件条件,能为林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较为充足的校内外实验实践条件和各类创新活动平台。
4.教学科研平台建设
本学位点目前建设有1个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青海省高原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创新平台和1个县域创新试点县建设专项平台,3个平台建设项目到账总经费586万。
(五)服务贡献
1.成果转化
威尼斯金沙欢乐娱人城林业硕士学位点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产生的原创性成果,到生产实践中验证、转化、传播,做到基础与应用不脱节,科技为生产服务。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点“特色经济林栽培与利用”团队,围绕枸杞、核桃等经济林产业发展,培育的林木良种“青黑杞1号”、“青杞2号”,建立了优良枸杞种苗规模化育苗基地170亩,重点推广良种、有害生物绿色有机防控、节水灌溉等技术,使良种苗木占有率达到90%以上,2019-2021年推广“柴达木枸杞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面积达45万亩,3年累计实现产值92亿元,带动农牧民收入36.13亿元,出口4872吨,出口创汇4601万美元。此外,“优质早实薄皮核桃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推广核桃良种和高接换优技术示范205亩,辐射推广1490亩,3年间产值318万元。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点“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团队,通过流动沙山移动特性和危害、高寒沙区工程和植物集成技术治沙生态效益评估、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推广等项目,筛选出4种工程和生物技术措施综合治理流动沙丘,在青海高原地区防沙治沙工程推广面积达10万多亩。
通过上述林木良种、技术等成果的转化,转化项目数量20项,成果转化金额达113.28万元。
2.技术创新
为服务国家战略,响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威尼斯金沙欢乐娱人城林业硕士学位点建立了1个国家产业创新联盟(青海都兰有机枸杞产业国家创新联盟)、1个科技小院(青海都兰枸杞科技小院)、4个青海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这些平台以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助力产业提质增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青海都兰有机枸杞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针对有机枸杞产业的重大需求,解决行业技术难题和掌握行业共性技术,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有机枸杞骨干企业。“青海都兰枸杞科技小院”围绕青海枸杞产业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上的“卡脖子”难题,通过专家近距离指导培训,选派研究生深入企业枸杞种植基地开展试验研究,遵循学校、科研机构、农业产业基地科研协作的产学研协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农业专硕学生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青海省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及技术支撑。